【以案释法】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近些年来,一些犯罪分子频近繁利用手机、固定电话实施电信诈骗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电信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欺骗性和再生性极强,需引起高度重视。这里,检察官就电信诈骗常见的手法作简要分析,并就防范对策提出有关建议。
(一)电信诈骗犯罪通常作案手段
1、冒充电信局、公安局工作人员。告诉当事人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所申领的电话已欠费。随后再由一名自称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接听电话,称当事人名下登记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为确保不受损失,需将本人存款转移至一个“安全账户”,并且频频催促当事人赶紧通过电话或就近转账。
2、冒充法院、检察院人员电话通知市民要出庭应诉或配合侦查。此类诈骗电话一般都是打到当事人家中或单位的固定电话,诈骗的由头分为三种:一是要求接电话的当事人领取所谓的诉讼传票。告知当事人名下信用卡有巨额透支被银行起诉,法院将冻结其名下存款,马上执行;二是称当事人有执行案件在法院,涉嫌经济犯罪,名下账户将被冻结,并且马上予以强制执行。上述内容都是由一段电话录音播出,并指示当事人按键进入下一级内容。进入下一级后,有冒充法院的工作人员先以事主涉案为由进行恐吓,最后以提供“公共账户”为由,要求当事人将名下存款转入其提供的诈骗账户。三是冒充检察官甚至是检察长,以涉及侦查需要配合或保密为由,暂时将当事人帐户上的钱转至指定的安全帐户代为托管。
3、冒充税务、财政、车管所工作人员。拨打电话称“国家已经下调购房契税、购车附加税率,要退还税金”,让当事人提供银行卡号直接通过银行ATM机转账获取税款。一旦当事人进入银行ATM机操作,犯罪分子称自助银行退税系统只支持英文界面,让当事人按照犯罪分子电话提示操作,然后乘机划走卡内的钱。
4、冒充老朋友或者亲友同事。犯罪分子先拨通当事人的电话,让当事人“猜猜我是谁”,当事人往往碍于情面在自己的亲友中联想猜测对方身份。此时犯罪分子顺势应答,并称近期要来家中看当事人,为下一步诈骗作为铺垫。几日后再编造其在前往当事人家的途中遇到车祸谎言向其借钱,让当事人汇钱到指定帐户。
5、冒充朋友直接群发短信。犯罪分子将“请把钱直接汇到xx银行账号就可以了,户名xx”。或“我自己银行卡消磁了,把钱直接汇到我同事的账户,账号xx” 等信息大量群发至当事人手机中,利用当事人易混淆的心理将钱汇到犯罪分子的银行账号上。
(二)防范对策建议
如果碰到上述事情,千万要冷静下来,然后采取以下措施:
1、与朋友、亲戚联系,寻求事情真相,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及时与子女联系;
2、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了解事情真相,或咨询有关部门的业务流程、法定程序等;
3、拔打有关行业、部门的服务咨询电话;
4、向司法机关救助,或向律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