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安乡县检察院 !
您的位置: 首页 >检察文化>检察文苑>详细内容

散文丨水韵安乡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22 17:06:38 浏览次数: 【字体:

散文丨水韵安乡

新湖南客户端.专栏

c3fdfba0e1094603b2071a49f1975f3b.Jpeg

文丨王锐

离开家乡愈久,愈感到家乡的美好,这可能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感受。不知不觉间,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家乡的轮廓、风貌却越来越清晰,始终萦绕在心中,浮现在梦里。

家乡在洞庭湖的边缘,所谓边缘,其实并不见洞庭湖,而是县域大部分土地由洞庭湖千年万年不断淤积而成。淤积久了,洞庭湖湖面寸寸退去,退出十里百里之外,留下了“棒槌落地也生根”的肥沃平原。也因此,小时候的我,总以为既然是淤积的平原,家乡历史不会久远、底蕴可能浅薄。

记得童年少年时代,走出家门不远,就是山样的河堤。河堤外面,澧水时而平缓时而急促,每到夏季涨水季节,满满一河水白茫茫,河水浑浊湍急,夹杂着上游的泥沙和杂物汹涌而至,少有停歇又匆匆向下游急吼吼奔涌前去,河堤无奈忍受着河水一浪一浪地拍打。若在空中俯瞰,与宽大的河面相比,河堤显得愈加瘦弱,弯弯曲曲的河堤就像一张拉得满弦的弓,某个薄弱的地方随时可能开裂、折断,也随时都有河水灌入绿草茵茵、庄稼丰茂家园的危险。每当这时,全县动员,上下齐心,“人在堤在”的口号响彻县境五个大垸的八百里蜿蜒河堤。每人十米二十米守护着,察“沙眼”、找“管涌”。在水位最为危险的时候,护堤人每天都要在守护的河堤堤内堤外“打草惊蛇”数十次,生怕错过了一个小小的“管涌”而酿成大的灾难。待到河水缓慢退去,河道恢复往日平静,就是家乡最为安宁幸福的时刻。“左挹洞庭,右接兰澧”、“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从古到今寄托着美好的愿望,这也是“安乡”县名得来的缘由。每到秋冬季节,“秋修”、“冬修”就成了湖区专有的名词。人们纷纷响应号召,扛着扁担提着铁锹,聚集在薄弱或垮塌的堤段,开始了夯土筑堤的河堤修复工程。所以至今,家乡“筑堤打夯”时的歌谣《安乡硪歌》成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湖区人民辛勤劳动时最时尚最美妙的“流行金曲”,既是生存的必须,也是生活的赐予。

“莫道安乡没有山,梦里黄山来眼前。七百石级云中立,捕风捉雨读楚天”,这是著名诗人于沙当年登临黄山头后的赋诗,也是对家乡地貌最好的诠释。安乡县域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带,境内河湖密布、沟汊纵横,堤外澧水、淞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几条主要河流的河水,通过穿堤涵闸,经密布的湖泊沟港输送到县境的每一寸土地。尤其经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园田化建设后,家乡田地“横成排、竖成行”,一块块田地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布置在大地上的展览。田地格子间以宽窄统一的沟渠、成排笔直的水杉、杨柳树隔开,既错落有致,又整齐划一,当年家乡的园田化建设还被毛主席称赞,“南有新田,北有安乡”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至今。也因此,没到过安乡的人们心中,湖区安乡是没有山的。黄山头突起的山峰为平原地区的安乡点缀了一个生动的休止符,湖北湖南两省、公安安乡两县以此为界。在广袤的平原之上,黄山头没了其他山岭的比照,显得隆起而庞大。想想泰山并不是多么高的山峰,却为“五岳之首”,原因或许就在泰山周围放眼方圆数百里,没有其他大山比肩,从而“登泰山而小鲁”、“一览众山小”,造就了泰山的雄奇。黄山头也有相似之处,站在黄山头顶,放眼眺望,无论南北,均一马平川,更加衬托了黄山头的高大。而山顶初建于南北朝的忠济庙,香火绵延不息,仰者络绎不绝。还有西晋刘弘墓的发掘,金乌龟印章“镇南将军章”的出土,更增添了黄山头的传奇。黄山头脚下,一九五二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的修建,其对上游水位的调控,更是确保了夏日水涨时洞庭湖地区数百万人生命财产的一方平安。站在雄伟如初的荆江南闸,俯瞰巨大的钢铁闸门,依然给人无比的震憾,那是当年数十万军民齐上阵印刻在大河之上的徽章和荣光……

水面面积达两万亩的珊珀湖,斜倚在县域中部一隅。曾几何时,在一小块一小块水面的无情切割下,珊珀湖一天天羸弱下去。如今,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珊珀湖逐渐恢复最初的模样。伫立岸边,湖面阔大浩淼、湖水律动强劲。这一刻,明显感觉到湖面的风比平地更有劲更湿润更清新。近处,一浪接一浪的湖水追逐着,摩肩接踵不停拍打着湖岸嬉戏;远处,有水鸟不时冲天而起、飞掠而过。我深深懂得,大湖是有生命的,大湖的生命既在鱼翔浅底中,更在湖水纯净里。每到年底捕鱼季节,人欢鱼跳的场面热闹非凡,大湖出产的鲜鱼已成为城市餐厅的抢手货,带给了人们更多的笑靥。

每个人都会以家乡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自豪。作为洞庭湖淤积的平原,安乡源于何时是许多人的追问。“潘相故里”、“车胤夜读”、“范仲淹童年借居安乡读书”已是不争的事实。我相信,丰厚的文脉对现当代安乡人才辈出也作了有力的注脚。安乡县境内汤家岗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撩起了中华文明七千年的面纱。外底八角星纹白陶盘的出土,更是惊艳了考古学专家们,那不是简单的古人生活器皿,而是精美绝伦的无价艺术瑰宝。新建的县城广场高高矗立起了白陶盘石雕,“八芒星广场”在众多广场名的征集中脱颖而出,也引发了更多家乡人的自豪。我以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了解这一“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古文明的摇篮”是每一个安乡人的职责所在和责任所系。

汤家岗遗址出土的白陶器具、碳化稻米为这片土地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多年前,安乡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更是全国“粮、棉、油、鱼”生产大县。春天,成片的油菜花,给大地铺上了黄澄澄、金灿灿的地毯;夏季,经过土地流转后的荷塘,荷叶田田、荷花绽开、莲蓬孕育,湖区俨然荷乡的模样,也难怪以“水韵安乡、情归荷处”为主题的“安乡荷花节”年年举办,一年更比一年节目精彩、内容丰富,四面八方的游人如织,大家都来感受湖乡美景,人们以荷为媒、因荷结识、为荷相知,围绕荷的产业做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秋天的稻谷,冬天的棉花,一个金黄,一个洁白,在饱满稻穗低垂间,在棉花朵朵绽放时,稳稳当当筑牢了人们“丰衣足食”的根基。

三峡大坝建成后,水涨调洪,水浅泄流,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安乡基本根除了水患,并得益于水的滋养一改过往深受水患的模样。在安乡的山、水、田、堤、城间行走,深深感受到古老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现代的生活气息、进取的奋斗精神。这种美,是湖区的美,又不止于湖区的美。这种美,需要来到安乡的田畴堤边,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才会有更深的感悟。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