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夜话
天色渐晚,夕阳给峰峦叠嶂、林木葱郁的茅山增添了一抹温润的羞红。若隐若现的山顶宫阙,在薄雾里更显得神秘莫测。再过两天,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培训班就要结束了,为了不留遗憾,我与巴里巴盖垦区检察院的同仁相约,在晚餐后共攀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金坛市与句容市交界处,海拔372.5米,南北走向,面积50多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因茅氏三兄弟在句曲山修道行善,泽被世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来,茅山一直被列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来诸多文人墨客留下诗篇。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等革命先辈在此与敌开展游击战,使之成为我国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圣、洞奇”之特色,区内主要景点有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印宫、乾元宫、华阳洞、金牛洞、新四军纪念馆等。千姿百态、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使茅山更显湖光山色,有“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之说。
那天虽已夕阳西下,路边依然行人如织。四顾探问,都是来往茅山游闲散步之人。为了赶在天黑之前到达山顶参观宫观,在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指引下,我们从一处可直通山顶的小路拾级而上。小路是用一米见方的石板层层搭建,曲径通幽。路的两边和上面都由葱翠的林木和不知名的花草包裹着,我们宛如在一个绿色的管状屏风里穿行,感觉惊奇而惬意。闷热而潮湿的空气和聒噪的蝉鸣并没有让大汗淋漓的我们忘记欣赏风景,我们透过这绿色屏风的缝隙和小窗向外张望,指点着山下的景致和游人,评论着奇异的草木昆虫,在惊叹江南景色清秀可人的同时,也不忘赞扬一下新疆山河的壮美苍茫。徜徉在葱茏一片的绿色海洋里,我们已然忘记了烦恼。
没走三分之一的山路,我已是气喘如牛,步履艰难,汗水也浸透了衣衫,几度有了反悔之意。同仁比我年轻,又常锻炼身体,因而健步如飞,不时地停下等候给我鼓励。我不由得感叹说:“看来游玩也得有好身体啊,要想云游天下,走遍五湖四海,享受快乐幸福的生活,还得趁年轻,要始终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行。”他笑着回应:“道理都懂,但每个人做法却是另一回事。”
确实如此。有的人本来很幸福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活得清楚的人容易烦恼,活得糊涂的人却容易幸福。因为清楚的人看什么事都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缺陷就多了起来,便烦恼遍地,幸福也不见踪影;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离烦恼就越来越远,离幸福则越来越近。
这个世界,为权,为钱,为名,为利……各色人等忙忙碌碌,行色匆匆,许多人到了中年以后,背上行囊越装越重,不懂得放下减负,于是牵绊也就越多,等到疾病缠身时,工作干不好不说,还得承受往来医院的痛苦,更没有了旅行休闲的幸福。有人说,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此言甚是。
既然选择了上山,就要不畏艰辛,坚守信念,坚持到底。挥汗如雨地爬到山顶,已是暮色混沌、星光渐露时分。层层的庙宇错落有致,道院宫观巍峨矗立。顺着牌楼回廊前行,偶见一两盏昏暗的灯光在远处的楼窗里亮起,想必是清修的道士还在默诵着晚课,执着地参悟千年的古经真道。望着扇扇紧闭的宫门,不免心中有些遗憾,若是白天来,是可以进去参观宫观内部建筑,并瞻仰那些威严的真君天尊的。但一想到自己本就身处道教圣地,道教教导人要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古之圣贤也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又何必非要贪多求全呢?于是便坦然接受,遗憾全无了。
站在观景台,手抚索道栏,山顶清凉的微风拂面,爬山的劳累和汗水顿时烟消云散,头脑也清醒了很多。望着山下城镇村落星罗棋布的灯光和逶迤绵延的群山,一种克服艰难、重生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茅山道观的第一个殿堂是灵官殿,供奉着道教的护法神,他赤发红须,象征赤胆忠心。手中九节神鞭专门用来打邪除恶,护卫正道,正所谓: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但愿世间的人都能坚持正确的信念,在清醒里追求幸福、守望幸福,珍惜生命赋予的美好时光。
天色已悄然入夜,与同仁相携,徐徐下山。今晚会睡个好觉。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检察分院)